他的生前文武全才,却饱受争议,牺牲后其墓碑与赵尚志赵一曼并立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7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
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陵园里,一座特殊的墓碑与赵尚志、赵一曼两位著名烈士的纪念碑比肩而立。这座墓碑的主人,就是曾被誉为东方侯大林的抗联将领侯启刚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:既是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家,又是理论功底深厚的马列主义学者,更培养出众多抗联骨干的军中教头。

侯启刚1907年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贫苦家庭。天资聪颖的他先后就读于营口水产学校、辽阳商校,1929年因参加五卅爱国活动被校方开除。这个看似挫折的经历,却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——他辗转来到上海求学,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加入共青团,从此踏上革命道路。

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侯启刚毅然返回沦陷区哈尔滨,担任共青团道里区委书记。1934年,他协助赵一曼成功领导了震动全城的电车工人大罢工。在斗争中,他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,但也因此暴露身份,被迫转移至珠河抗日根据地。

展开剩余68%

在密林深处的抗联营地,侯启刚与赵尚志将军一见如故。他不仅带去了恢复赵尚志党籍的重要决定,更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成为抗联三军的重要智囊。白天他指挥作战,夜晚则秉烛研读马列著作,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侯大林。

侯启刚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。他敏锐指出:日本侵略者不仅压迫工农,也使地主资产阶级沦为被掠夺对象,这正是全民族抗战的基础。这一见解与后来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谋而合。他还总结出化整为零、敌进我退等十大游击战术,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遥相呼应。

然而天才往往难被理解。在远离中央的东北战场,侯启刚的超前思想遭到误解,甚至被诬为逃跑主义。1938年,这位满腹韬略的将领竟被错误开除党籍。面对不公,他依然坚守抗联队伍,从高级指挥员降为普通文员也毫无怨言。

1940年,为申诉冤情,侯启刚冒险穿越封锁线前往延安。途中遭遇日军扫荡,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,最终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血洒山东战场。临终前,他怀中仍揣着写给党中央的申诉书,字字泣血却无半句怨言。

今天,当我们驻足尚志烈士陵园,在赵尚志、赵一曼的纪念碑旁,那座镌刻着侯启刚烈士之墓的朴素石碑,正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:历史终将还英雄以公正。正如陵园里那首题诗所咏:熟读马列侯大林,羽扇纶巾驱胡尘。这位兼具儒将风范与理论家气质的抗联英烈,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担当。

发布于:天津市